
古人有云:“事出无常必有妖。”意思是说,任何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背后,往往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。如果某些事情超出了常规,我们通常可以推测其中有冤屈。提到冤屈,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“六月飞雪”这四个字。六月,正是炎热的夏季,理应是最热的时候配资门户之家,若此时出现飞雪,自然让人觉得背后有某种不公的事情。这个成语也出现在元代杂剧《感天动地窦娥冤》中的窦娥身上,成为了她冤屈的象征。
窦娥这个角色出自元代的《窦娥冤》,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幸。窦娥的母亲早逝,她后来被蔡婆婆收养,成为了童养媳。长大后,她好不容易嫁人,但丈夫不久便去世。年纪轻轻的窦娥就成了寡妇。由于丈夫早死,再加上她长得貌美,窦娥很快引起了张驴儿的注意。张驴儿试图强迫她,但窦娥坚持不从,结果张驴儿心生怨恨,决定毒死蔡婆婆。没想到毒汤却被自己的父亲误喝,导致父亲死亡。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,张驴儿将杀父的罪名栽赃到窦娥头上。最终,窦娥被判死刑。
在临死之前,窦娥发下了三桩毒誓,其中之一便是“六月飞雪”。这桩誓言至今为人们所熟知。那么,除了“六月飞雪”,她的另外两桩毒誓又是什么呢?
展开剩余65%第一桩誓言是:“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,若系冤枉,刀过头落,一腔热血休滴在地下,都飞在白练上。”这句誓言的意思是,如果自己被冤枉,斩首时一滴血都不会掉在地上,而是会飞溅在白练上。窦娥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誓言,是因为她想通过这一反常现象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冤屈。实际上,任何被斩首的人血液都不可能完全集中在白练上,血一定会滴落在地。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,恰恰是她冤屈的表现。
第二桩毒誓是:“楚州大旱三年。”窦娥之所以发出这桩誓言,是因为在古代,农业社会十分依赖天时,旱灾三年没有收成,会导致百姓的苦难。窦娥在死前发此誓言,是希望通过天灾引起当权者的关注,从而有可能洗清自己的冤屈。她并非出于同情百姓,而是想通过此事让人们重视她的冤屈。果然,在她被斩首后,楚州地区连续三年发生严重旱灾,仿佛应验了她的誓言。
在窦娥死后,三桩毒誓相继成真。当地百姓认为她一定是冤枉的。最终,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通过科举考试,成为了官员。当他得知女儿的冤屈后,决定重新审理此案。经过调查,窦天章终于将张驴儿等人绳之以法,还给了女儿一个清白。
提到窦娥的冤屈,很多人都会想到“六月飞雪”这一毒誓,而另外两桩却很少被提及。原因在于,“六月飞雪”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,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更紧密相关。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,经常会提到“六月飞雪”,而在我们遇到冤屈时,也常常会用“比窦娥还冤”来形容自己。至于她的另外两桩誓言,它们更具特殊性,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较少,因此鲜有人提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